永和舊地名

秀朗 因境內為凱達格蘭族秀朗社原住民而得名。其來源最早見於清康熙36年(1697)郁永河著《裨海紀遊》。
黃溪堀 今日福和橋下跳蚤市場林森路附近。以往為一水道,類似堰塞湖,北通淡水、艋舺,南到新店、深坑,為早期自大陸進口物資之重要通道。
牛路巷 自黃溪堀上岸之物資利用牛隻載運供應秀朗地區,此牛隻載貨之道路即為牛路巷。
店仔街 本為下秀朗庄地區,為龜崙蘭溪洲通往潭墘、秀朗地區之必經要道,嗣因人口密集,形成小路,故別名「店街」。即今秀朗路、安樂路、自由街路口一帶。該地最著名為店仔街福德宮,相傳已有三百餘年歷史,建廟歷史則有二百多年之久,香火鼎盛。
溪洲 「龜崙蘭」為原住民語「溪洲」,此處初名「龜崙蘭庄」。後來因庄勢發達,人口漸多,而依方位而分為「頂」、「中」、「下」溪洲。
桂竹仔林 當今豫溪街南北方、竹林路以東及環河東路以西,所圍燒成之區域,此處種植相當多桂竹而得名。
新廍、舊廍、磘廍 「廍」之意為榨甘蔗的機器(磨坊),透過人力或牛力拖引驅動。後來將種植或製蔗糖的地區,統稱為「廍」。後因設置之先後,而有新、舊廍之分。
「舊廍」,即今和平街附近,樂華商圈一帶。今存許姓古厝及一棵近百年的朴仔老樹,為當地民眾主要聚集地。
「新廍」就是現在的中正橋環河西路以南,光復路與永和路以西,文化路以北一帶。
「磘廍」在今抽水站下靠溪邊,長堤大廈附近,因河水侵蝕,已不存在。
田螺堀 今中山路一段50號旁停車場附近,即有一處池塘,水源乃自永豐圳支流引入,池塘中滿佈田螺,因而得名。池塘邊為永和著名之杜姓古厝,建築為大三合院格式,今已改建為現代化大樓-「信義華廈」
竹巷仔 位於現今仁愛路中段、信義路與保福路中間。在日治時期此處兩旁都種竹子,以刺竹和長支仔為主,幽暗有如長巷一般,故稱「竹巷仔」,又別稱「牛屎巷」,因為當時大都是農戶,農家都豢養牛隻,因此滿街的牛糞相當常見。
潭墘 當時新店溪支流經外南勢角山下分流至此,積水成潭,河邊的庄即名「潭墘」。範圍約今中正路以西,瓦磘溝以東,水源、秀朗及中和路以南,及智光商職附近,所圍繞之區域。
瓦磘 乾隆年間,林成祖招佃開墾,於此設磘燒製磚瓦,故得名。清咸豐9年(1859)9月7日,中和地區爆發嚴重之漳泉械鬥,爆發點即位於此地。
瓦磘溝 永和地區唯一的自然大水溝,早期大家都叫潭墘溝,全長數公里。發源自中和市秀山里之尖山腳,向西北流約1公里,在民享街23巷口匯本市秀朗流下之支流,於民有街92巷底轉西南行,沿本市與中和市之邊界行約半小里,迂迴入中和市,行經外南勢角一帶,沿本市西南側與中和市邊界,再匯入貓英渡港,即今華中橋下溪畔附近。
永和庄 根據清代及日治時的地圖,「永和」是另有其地的,根據我的判斷,「永和庄」應該就是現在中和市永和路那一帶,所以從中正橋到華中橋這一條路,才會有永和市永和路、永和市中和路、中和市中和路、中和市永和路這種奇怪的排列吧!